丝织78班许鼎龙

我是在197810月份进入苏州丝绸工学院的,那时,我从上海到安徽农村插队已有十个年头了,记得8月份一天傍晚从地里收工回来,一老乡赶集回来告诉我:公社邮递员带口信让我去集上(公社所在地)取一封从苏州什么学校寄来的挂号信,我一听心中顿时一阵狂喜:填的志愿里有“苏州丝绸工学院”,莫非“中”了?第二天向老乡借辆破自行车一路飞奔,当拿到印有“苏州丝绸工学院”字样的挂号大信封上看到写有“阜阳地区涡阳县马店公社吴府大队许鼎龙收”几个娟秀字体时,抑制住砰砰直跳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撕开信封,慢慢地抽出信纸----果真是录取通知书,真地“中”上了!霎时间无语,两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小时候看见邻家大哥们考上大学,他们说以后就能当上工程师,好羡慕他们,我暗暗下决心长大以后也要考大学,今后当一名工程师。初二时我去了安徽插队落户,当了近十年的农民,暗衬这辈子大学梦算是破了,没想到梦想成真,整个公社去了满满两大卡车应、历届考生,我是唯一被录取的本科生。经过努力如今我已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圆了我儿时的梦。

一名67届初中生,一下子跃入大学光是感到新鲜,更有心理上的恐慌。说实在,高考前回到上海埋在书堆里苦苦攻读了4个月,一位亦师亦友教物理的钟老师重点教我物理,他说数学、化学自学,不懂问他。每天拿来不少考题让我做,真地,我根本不懂,只是对照标准答案做一遍又一遍,死记硬背,语文、政治自认为功底尚可勉强能应付,外语可不考。皇天总算不负苦心人,让我勉强挤进了大学的门槛。心里再恐慌也得硬着头皮上,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不能掉队,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由于接受正规教育时间短,又中断了十几年,学习方法始终不得要领,基础课程习惯于套公式的中小学的学习方法,平时做作业倒也能应付,考试时也自以为对应自如,可成绩始终不理想,自认为很得意的解题却都只能得一半分,我知道这种只简单套取公式的做法很肤浅,没得要领,但又不知道如何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一次向班上的同学厉亚讨教为什么自己的学习老上不去?他是学校的篮球明星,年轻的共产党员,学习成绩名列班上前茅,他告诉我:公式不仅是一个直观的式子表现,还有一段通常的黑体文字描述,你的问题是只死记住公式就以为只要套一下就行,不知道这公式是怎么得出的,它是有一套推理过程,而黑体文字就是描述其推理的,要深刻理解这文字的意思,一字不漏地加以细细咀嚼,再将过程自己演示出来,这公式的真正意思就明白了,再做题目就不会一知半解直接套公式,而是会先理解透,最后采用公式就比较准确了。果不其然,以后用这方法做题大有斩获。从今以后无论做题解题还是看书做事我都会认认真真不放过一个细节,这也是我在大学里从同学那里学习到的认真学习,演化成后来做任何事都养成的一丝不苟的做事作风,使我在工作事业上得益匪浅。

除同学间互相真诚相帮外,老师的授课也是毫无保留,使得我们学生真正有了学习的兴趣,到现在我还不断地在运用丝织学中的知识到实践中。毕业后我先后在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工作,从事过丝绸、无纺布、化纤、色织等纺织行业,在这些不同地区、不同纺织门类的企业中,我感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能运用上去。我在丝绸厂工作时,就遇见技改,运用在学校里毕业时搞的厂房设计知识,在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做扩初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出来,如机器排列、柱网设计、暖通空调和供配电、给排水的设计数据的提供,给施工图设计提供了准确的参考;又如:我在钻研无纺布产品研发时就用到纺材学里面的大量知识,不同纤维的混合它们的吸湿性能、模量、热塑性、融点等理化性能都能学有所用。虽然我是学丝织的,但在实践中,遇见到大纺织跨专业的问题,都能应用基础知识作基本判断,从而避免和解决了许多问题。在企业里长期从事管理工作,也能运用上许多专业知识为管理服务,如企业每年要做全员预算工作,那是一个浩繁的系统工程,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可以避免在预算工作中少走走弯路,加上多年从事企业工作,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不论是丝绸还是纺织其它行业的企业够可以驾轻就熟,为有效控制成本、增加效益发挥应有的作用,自己也在实践中学到许多财务和其它管理知识。在各地的工作中,曾多次荣获安徽、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我现在万事利集团发挥余热,更是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企业里,每天都会让你有新的起点而不断地去探索,使几十年的积累都在潜能中得以发挥,我也从从事传统工业转型为丝绸文化的探索、继承与创新的工作中去,近几年来开发出阻燃丝绸墙布、最薄丝绸(生胚9.9/平米)、书画用无矾绢绸(解决了数百年书画用绢因墨而必须上矾的问题)、成功仿制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出土重量49克,仿制品45.5克),有的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发明证书并荣获中纺联专利发明奖,有的即将获得国家专利发明证书。目前。我继续在为丝绸文化的承前启后做着应有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

毕业以后,我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在多个企业(其中有央企)担任总工程师、厂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多重职务,这里固然有自己的努力成分,还有与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好领导是分不开的,这个专业成就了我能够有所作为。每一次的成功,是因为我又重视了许多在专业里学到的,却被忽略的技术细节。感恩学校授予我知识、感恩四年的同窗给我的启发与帮助,每每想起我在事业上的一点进步都会想起当年录取我进入大学校门的华淑芳老师,还有刘根元、唐德余、蒋慧筠、朱俊芳(以上四位曾先后担任过我们班主任,为我们班全体61位同学顺利学成毕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吴融如、王华杰、王之栋、李栋高、叶康民、张宗鎰、姚圆圆、钱寿清、何维朴、冯国平、王光华、张根生、李洪根等专业老师的无私授予,在工作岗位上每每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专业问题我还经常到学校继续向他(她)们求教和请到工厂实地解决,感到母校就像娘家一样始终会向我伸出无私的双手,他(她)们中间有的已作古,但我会永远怀念他(她)们;还有诸多基础课和其它教科老师的严谨与严厉,对我们日后不管在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候有着较为宽广的视野和细微的洞察力,这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

至今我还仍然与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研发过程中经常向左葆齐教授讨教,不少实验及数据都是由他帮助完成的,他是我大学班里最优秀的同学,学识渊博,为人谦虚,治学严谨,是我的良师益友;还与其它学科建立了产、学、研关系(与关晋平教授共同研发了丝绸墙布的阻燃项目,该结果已列入行业标准)。我班在校的同学中还有何超英、钦春英、尚笑梅、王云峰等人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有的成为了学科带头人,都有一片各自的广阔天地任其驰骋。不少同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其强大的优势,有的在政府关键部门任要职、有的在企业担任主要领导、有的经商收获非凡。值得一提的是,同是安徽考生周颖,成长成为了全国丝绸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多年来她一直在为我国的丝绸标准化事业和提高了我国丝绸产品的内质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丝绸标准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还有一位戴健同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的研究与开发,他为故宫博物院和其它博物馆复制了不少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丝绸文物,在发扬与创新云锦的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坚持三十多年专攻一事的匠心,他无愧于大师的称号。我为同班的这些杰出同学感到骄傲。

我是改革开放伊始进入高等学府的,是6%的幸运考生,我也是1700万知青中的脱颖者之一,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也可能病退回到上海在弄堂里的加工组从事着糊纸盒这样的简单劳动,默默地在改革的大浪潮中被淘汰,个人价值被无情地淹没,是奋斗改变人生的感悟,这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我们与祖国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才得以在各个岗位不同程度地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发挥专长、贡献了我们应有的力量,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用知识报国的机会。感恩母校授予了我们科学知识,使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