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全国“挑战杯”竞赛将在苏大举办!” 10月19日晚,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辽宁省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大连理工大学落下帷幕。经过4天的角逐,苏州大学选送的《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动机器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演进与创新——以苏州市上林村为个案》等5件作品最终摘得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2个三等奖,特等奖数位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同时,我校也再次蝉联“优胜杯”,并喜获高校优秀组织奖。

此外,通过我校和苏州工业园区积极申请,江苏团省委鼎力推荐,经“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表决通过,苏州大学从申办的几所高校中脱颖而出,与苏州工业园区一起获得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的联合承办权。这也是“挑战杯”历史上将首次由省属重点大学承办,首次校地联合承办。闭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涌从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杜汇良、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薛光手中庄严的接过了 “挑战杯”会旗。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本届竞赛自2011年3月启动以来,全国近2000所高校开展了校级竞赛,向“挑战杯”官方网站报备了近5万件作品。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复审,最终305所高校的1252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港澳地区12所大学的55件作品将一并参赛参展。5位院士领衔的7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组成,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细致严格的评审。

作为“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我校高度重视参赛筹备工作。 2010年3月校团委即启动参赛作品遴选、培育工作,全体参赛师生放弃节假日休息,不断完善参赛作品,丰富作品展示形式和内容,为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夯实基础。终审决赛期间,团中央学校部部长陈光浩、团省委副书记沈海斌亲临我校展台,对我校参赛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评委、各高校代表和普通观众也都对我校参展作品表示出充分肯定;《中国青年报》、团中央《中华儿女》杂志、《扬子晚报》等媒体对我校参赛学生进行专访。


近年来,我校不断夯实“金字塔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根据学生主体特点分层次全力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与鹰系列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由精英型向兼顾群众型方向转变,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浓郁,创新人才、创新成果频频涌现,创新能力和创业本领逐渐成为苏大青年学子自我发展的追求目标。
作为“挑战杯”竞赛开赛12届来江苏省内第二个获得承办权的高校,我校将积极推行三大赛事创新设想:一是探索校地合作申办模式,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政策及资源优势,为大学生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提供各方面支持和保障。二是通过建立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平台,探索建立扩大挑战杯竞赛社会影响和作用的市场化机制。三是开设大学生创新论坛,通过挑战杯竞赛,建立全国投身创新创业大学生的交流学习平台。相信在苏州工业园区鼎力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苏州大学获奖名单
获 奖 等 级 | 单位 | 课题名称 | 作者 | 指 导 老 师 |
特等奖 | 机电工程学院 | 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动机器人 | 刘磊、季月明、王雨、丁大海、张均峰 | 孙立宁 李伟达 胡海燕 |
特等奖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演进与创新--以苏州市上林村为个案 | 薛婷婷、季程远、巢飞、李忠、徐濛溦 | 金太军 张晨 |
一等奖 | 医学部 | BRCA1作为肺癌放射治疗靶基因的研究 | 张慧文、汪淼、任航、王彦苏 | 樊赛军 徐加英 |
三等奖 | 社会学院 | 转型•整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探索--基于苏州25个社区的调查 | 耿亚男、陈曼曼、季鹏飞、陈纯、程熙 | 宋言奇 李亮 |
三等奖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基于传感网技术的智能路灯无线控制系统 | 姚丹丹、秦保波、李翠霞、谭碧云、胡宗棠 | 王宜怀 |